2020年5月1日,北京正式实施垃圾分类新规。在5月6日北京市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岩介绍,实施垃圾分类后,用来焚烧的其他垃圾将会减少,焚烧紧平衡可缓解,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安装厨余垃圾控水控杂和就地处理设备,最大限度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
垃圾处理能力“紧平衡”的说法,难免让关注城市垃圾处理、环境治理的人士心头一紧。事实上,几乎每座城市都面临垃圾处理能力紧张的问题。实施垃圾分类,根据垃圾的类型分门别类地处理垃圾,被证明是减少垃圾处理压力,减少垃圾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有效办法。近期,上海、北京相继推行强制垃圾分类办法,正是对“垃圾围城”问题的有力回应。
相关地方提出鼓励安装厨余就地处理设备的说法,则是以技术手段缓解垃圾处理难题的另一条思路。相比于集中处理,厨余垃圾的就地处理能够从源头上促进垃圾减量、减少处理成本、避免二次污染。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这一设备,相关技术不够普及。
政策的倡导有助于厨余就地处理设备加速落地。早在2012年,《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导则(试行)》就提出,菜场、集贸市场有条件的应配置厨余垃圾就地粉碎脱水或生化处理装置。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也提到,达到一定规模并具备就地处理条件的,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建设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对厨余垃圾进行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此外,深圳、宁波、贵州等地也有相关方面的实验与实践。
在一些人的理解里,厨余就地处理设备还是新生事物,一些单位担心自己不具备安装条件,或者因设备成本而产生顾虑。因此,在政策倡导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具体可行的方式加以引导,革新社会与公众的理念。例如,政府为厨余就地处理设备的安装出台具体标准建议,在生产、销售环节实施补贴,扶持产业建立正向的营利模式,从而加速厨余就地处理技术的普及。
此前也有媒体报道,厨余就地处理设备的运转往往伴随着异味排出,尽管机器有防异味处理的功能,但有时仍难以将味道完全抹除。此外,大型处理设备由二次分拣台、垃圾破碎机、微生物发酵仓、废气处理系统、污水过滤系统等组成,占地面积较大。这都对单位安装设备的场地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满足垃圾就地处理的需要,让设备充分运转,也不能影响周边人的正常生活。
厨余就地处理设备的有效运转,也依赖于精细化的管理。厨余垃圾处理之后,还涉及产出物如何处理和使用的问题。就技术设计的初衷而言,厨余就地处理以后,其产出物可以作为肥料使用。发挥产出物“变废为宝”的价值,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三废问题(废水、臭气、废渣)和产出有机肥的肥效低,含盐量高和最终用往何处、谁会使用等问题同样会影响此类型厨余就地处理设备的推广,所以在未来一定会质疑这种资源化的经济性、可靠性、可取性是否有必要。目前市面上也有先进的就地处理设备是利用微生物菌群将厨余垃圾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种“消灭型”对比前文的“资源型”也许更适合未来的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安装厨余就地处理设备,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打开了新思路。当然,好技术的运用有赖于人们的接受程度。在推广过程中,既要加强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和认识厨余就地处理设备的优势;也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以切实举措改善技术环境,不让企业与居民为此产生较重的经济负担。
归根结底,改善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相关政府部门和民众们都要承担起相关责任,久久为功,才能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让环境更干净,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