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人才辈出。
为了让孩子成才,我们从小把他们被送进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学校为了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被迫多布置家庭作业,搞题海战术。
孩子被学校老师、父母鞭策着前行,一直以来我们按照约定俗成的成才标准,规定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而忽略了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提高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可想而知,唯有自律方能成才。
自律与不自律的孩子,10年后差了整个人生
有许多孩子,从小学习、写作业不自律,于是拥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小时候,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但是总管不住自己,想玩一会,把做作业的时间一推再推;然后翻箱倒柜的找零食,玩手机,看电视,时间一点一点被浪费。
快要到交作业的时间了,猛然醒悟,奋笔疾书,草草了事。
初中高中,进度跟不上老师,学习不自律,考不上好的大学。
上了普通的大学后,日常生活依旧不自律,一边和舍友通宵达旦玩游戏,一边期盼着期末考试可以门门功课都过90分,结果当然也是不尽人意。
毕业工作后,人生不自律,每天下班跟同事去玩,从不增进自己的业务能力,还希望自己能够在3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
每一个不自律的孩子,慢慢地成为了不自律的大人。
然而,每个人的一天都有24小时,但不同的人却会过出完全不一样的24小时。
平平淡淡的24小时,总会有人让每分钟都有价值。
央视曝光一位清华学霸的每日计划表。
密密麻麻的计划,每时每刻的坚持,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学霸背后的努力。
凌晨1点睡觉,清晨6点起床,6点40开始学习。
每天完成固定的课程后,还有专门的锻炼时间,以及每周参加两次的讲座,拓宽视野。
付出终有回报,这位学霸三年学科成绩名列前茅,曾获得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当时还未毕业就被某央企以特殊人才提前聘用,成为后备干部。
他充分的证明了,成功的背后离不开长期的艰苦奋斗、难以想象的自律以及用之不竭的内驱力。
当他律大于自律时,自律终究也会土崩瓦解。
领居家有一个孩子,从小成绩十分优异,年年成绩名列前茅,俨然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可每次我看见他总是眉头紧锁,感觉很不开心。
直到有一次他坐在小区的长椅上发呆,于是我跟他聊了几句。
原来他是因为月考考了全班第二名被他爸打了一顿,听到后我震惊了。
他的父母对他很严格,每天的时间表把每一分钟要做的事情都规划的清清楚楚,如果他没有按照要求来,就会受到惩罚。
后来他高考的时候,因为精神压力太大,所以发挥失常了,基于他的学习基础很好,还是上了个不错的大学。
可上了大学后,离开父母的约束,他沉迷于游戏、抽烟、喝酒,由于挂的学科太多被学校退学了。
不难看出,他人对我们的约束终有一天会消失,唯有养成自律的习惯,调动内驱力,才会有开挂的人生。
自律是什么?
通俗说就是一种自控力,即克制自己想做某事的冲动,同时调动自己的内驱力,去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
哈佛大学博士,心理学家 M斯科特·派克在他《少有人走的路》这一著作中,提出自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
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克服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二、承担责任
“这不是我的错……”“都怪……”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通常这样的人面临困难或突发情况时,只是想着推诿责任,纠结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不会去想着解决问题。
承担责任就要求我们在问题发生的时候能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不惧怕失败与挫折,并能从中吸收经验。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感、价值感的孩子,将来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父母过分的溺爱与放任只会培养出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巨婴;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提高孩子自己思考和做事的能力,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更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勇敢地去探索世界,面对挑战。
这样的孩子想不成才都难。
三、忠于事实
在面对问题时,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不要制造虚假的表象来欺骗自己,以事实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意味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我们是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来认识世界,因此不仅要观察世界本身,也要对观察世界的主体,自身进行反省。
忠于事实还意味着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不管个人还是组织,想要接受质疑和挑战,必须要真正允许别人来检视自己。
孩子的自律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教会孩子自律才是本事。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做作业要大人守着,电脑一玩一整天,睡觉、吃饭、上学都得催,总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着,否则,别指望他能自己做好。”
吃喝玩乐乃人之本性,大人都如此,更不用说一个孩子了。
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因此,在孩子的性格、习惯还未形成或根深蒂固时,家长做一些干预,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调动他们的内驱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下有5个培养孩子内驱力,提升自律能力的方法。
一、给孩子有边界的爱,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
学会放手,让孩子拥有做事情的主导权。
我们的教导要温和而坚定,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
规范孩子行为的态度要温和,即使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偏,我们也要让他们感受到爱。
毕竟我们的初心是想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给他们的心灵添加伤害。
在行为纠偏的过程中,我们要理解孩子的情绪,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陈述能做某事和不能做某事的理由,给孩子几个选择,以及引导孩子分析这些选择会导致的结果,选择后要承担的责任,然后鼓励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原则,前后一致,以身作则,不要因为孩子撒娇就心软。
二、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兴趣是孩子很好的老师,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进行规划,让孩子愿意并坚持执行下去。
北京卫视在之前有档《传承者》的节目,陈道明在节目中做点评时说:“一个人,当他拥有了热爱的事业,他就找到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
人们总说认识自我会带来成功的机会,因为“认识自我”意味着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这种兴趣会让孩子调动内驱力去克服诱惑,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愿意制定计划并坚持完成。
因为他会知道这与自己喜欢的未来越来越近。
三、逐渐消除诱惑条件
学习之余带着孩子参加课外活动,打羽毛球、志愿服务、爬山、打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图书馆看书、跑步、手工活动,逐渐让孩子远离令人沉迷的游戏、玩具等,帮助孩子建立自律的约束条件。
四、尽量避免制造竞争性的环境
许多家长把孩子的成长当做一种比赛,总想着人家的孩子怎样,我的孩子也要这样。
总会把我们的小孩与别人相比,在我们不断地让孩子去竞争的时候,会让孩子带着功利心去做事。他们在乎的是事情的结果,而非做成事情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培养内驱力必不可少的部分。
五、帮助孩子制定时间表
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协助孩子制定时间表,分清事情的主次,严格按照时间表去执行,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比如当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时,让孩子自己给出一个完成时间,告诉他在这个规定时间内做完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
六、做好孩子的榜样
董卿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吧。
只有自律的父母才能养出自律的孩子。
如果父母都不自律,把日子过得混乱,没能给孩子榜样的力量,那么父母也别渴望孩子会有多自律、学习有多认真了。
我们要为孩子做好榜样,言传身教才是非常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