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随着时间及文化发展演变成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新慧集团(New Wisdom Holdings Limited) 董事会主席甘晨力先生指出中国戏曲艺术是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起源自原始歌舞,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结合而成,每个剧种都蕴藏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值得钻研。
昆曲约在元末明初形成,又称“昆山腔”,有「中国戏曲之母」之美誉,历史长达五百年以上,在中国戏曲史中有重要的地位,对京剧、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在明代嘉靖时期,著名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改革了昆曲唱腔,并创造出轻柔委婉的“水磨腔”,对后世戏曲发展影响甚为深远。昆曲独有一套表演体系和声腔系统,剧目丰富,文词典雅,发音讲究四声,唱腔圆润柔美,结合动作和歌唱,舞蹈性强。主要以笛子伴奏,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戏曲作家梁辰鱼在《浣纱记》一剧中加入昆山腔演绎,成為第一部用昆腔演唱的传奇剧本,予以昆腔舞台的生命,轰动全国,造就昆曲的繁荣。
至于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以胡琴和锣鼓等伴奏,是中国的国粹。其前身是徽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形成。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时期空前繁荣,并在二零一零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同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清末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评剧分为东路及西路,以东路评剧为主,二零零六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起源于河南,也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吐字清晰、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令观众确切地感受到戏中人物的心情起伏,艺术性十分高。
而越剧則发源于浙江,发祥于上海,在发展中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其特色是以唱为主,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五大戏曲剧种的最后一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唱腔淳朴流畅,表现力丰富,表演以真实活泼着称。《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代表作品,让其红遍大江南北,亦闻名中外。
甘先生总结道,中国戏曲结合众多艺术形式,体现出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和民俗个性。不同地方剧种的戏曲表演有不同特色,有的唱腔婉约动人,有的字正腔圆。共通之处是其从视觉观感以至听觉上的冲击,都为观赏者带来无尽的意境。